以人才引育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
毛学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参加2024年(第四届)乡村振兴人才论坛,下面我主要从学者的角度把人才振兴放在乡村振兴这个视角的研究成果简单向大家汇报一下。
在这里想跟各位交流一下,我对共同富裕的理解是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相结合,乡村振兴等于产业兴旺,城乡融合的任务是服务均等化。产业兴旺的核心是孕育产业,服务均等化目前的矛盾是低成本地推进公共服务。如果我们把任务分解,就知道乡村振兴应该干什么活。一个是产业,就是孕育企业,第二是公共服务。
先说公共服务。公共服务的核心是低成本推进,怎么能够低成本推进公共服务呢,就是利用数字化、利用平台。所以,对于人才振兴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核心,是培养数字化人才。用数字化的方式把培养治理人才的成本降下来。后面我们主要聚焦乡村振兴。有一个重要的理解,以前是“扶贫”,现在是“乡村振兴”,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扶贫”是政治的任务,而“乡村振兴”是发展的事情,发展的事情就需要发展的逻辑,用产业的逻辑,用市场的逻辑来运作。
我们来看变革中的乡村。我个人对乡村的深刻理解,以及在乡村变革和农业转型过程中的理解是,当前,乡村的衰落似乎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这一点从人口流动数据中就可见一斑。在1866个县级行政区中,有121个县出现了人口净流失,而人口增长率超过平均值的仅有92个县,还有106个人口极少的“袖珍县”。从劳动力流出地区来看,不止是村在衰落,是乡镇都在衰落。乡村集镇上只有三个产业类型——医疗、餐饮和娱乐(棋牌室),已经没有其他(类型的)产业了。我想说的是,人才的振兴是振兴“能振兴的乡村”、振兴“可振兴的”。有大量的乡村功能可以作为养老的地方,把我们现在衰减的小学变成养老院,这是可能未来一个大的趋势。根据我们的调研,未来的趋势80%的人口是在县城,其他分布在一些核心镇、城关镇,或者是一个特色的大镇,有特色产业支撑的镇,再其他都是扮演生计的功能。各个地方在搞乡镇旅游,但是成功案例并不多,地方政府更擅长搞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有着丰富管理经验,但是对于乡村旅游是把握不够的,不擅长搞服务业。服务业在这里,就是“赚城里人的钱”,是服务“城里人”的。服务“城里人”是需要市场化的逻辑,需要资本的逻辑,需要把资源变成产品、服务,变成可营销的东西。乡村旅游应该交给市场,通过企业来做,通过公益组织来做,所以,人才振兴应该去聚焦这拨人才。
再来看农业转型。农业是解决温饱问题的,解决温饱问题之后面临市场的约束。第一,农业转型必须“触网”。大家在城市生活、县城生活,已经享受了购物的便利性,点一下鼠标东西很快就送到家了。但生产者这一端的调整却很难,农民新技术的采用、扩散都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迭代。消费者与生产者两者所处的层面差距很大,像很多欠发达地区、很多传统农业县,已经错过前面四次工业化的迭代,这次一定要搭上电商的行情,否则将会面临彻底淘汰。首先是要发展和培训电商、物流、产品的相关人才,要让产品去“上线”“上平台”,这是大的趋势。第二,农业转型必须做品牌。目前,城市的消费者“选择暴力”,而我们的农产品还是“披头散发”的情形,这里就需要去做品牌。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做“小而美”,我们经常讲我们县有特产,但是放到全国,构不成“特产”。很多时候追求“小而美”就行了,像云南的菌类能做到小而美,做到出口外销产生很多更高附加值就可以了,没必要去做得特别大的规模。如果能做到更大范围只有一条路径,就是第二种方式“标准化”,这一点后面详细展开。第三,要走专业化与平台化道路。这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目前,许多乡村的产业结构单一、业态不丰富、缺乏多样性,这限制了它们的发展潜力。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深入乡村,建立平台,构建生态系统。平台类企业在乡村有很强的持续性,可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连接各种资源,增强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第四,劳动技能培训迫在眉睫。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非农收入,目前我国农业人口向非农转型大约是2.9亿农民工,但现状是中国工业化阶段还没有结束就已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眼下最大的矛盾不是在乡村振兴本身,而是要从农业部门内转移出更多劳动力,并提升农民工同产业升级的匹配性。所以,人才振兴的核心在于将农民工的培训与产业升级紧密结合。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持续强化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在城市中深入发展,获得就业机会,确保有稳定的收入,避免陷入贫困。其次,通过培训和教育,鼓励更多的农民转型,目标是未来能够成功转移至少1亿农民工。这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还能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第五,要通过“触网”降低成本。眼下乡村需要做很多基础设施的改造,培训当地的农民。把他变成一个“产业工人”,尤其是吸引外面的人才回到乡里做产业运营。我们到地方去调研,看到当地做直播做得比较好的,都是在城市打过工的。她的核心是了解城市消费者的需求,这样的理解能力是将乡村产品成功销售到城市、销售到各个平台上的核心要素。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工具,结合城市工作经验,可以有效提升乡村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关于乡村振兴强村富民的思路与方向,在这里我主要说两点。第一,一定要发展集体经济。土地属于集体,村庄也是集体的一部分,集体构成了我们党的坚实基础。我们必须确保这一基础稳固,只有基础稳固,我们才能大胆地展望未来,只有基础稳固,才能更加自信地推进产业发展。很多人都在学习浙江“千万工程”,其实不能简单地照搬今天的“千万工程”,应该往前看,因为浙江走过一段特别特殊的道路,叫“县和乡走过工业化的道路”,于今天的地方和县而言核心是工业化。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工业化是财富创造的核心,而城市化则有助于财富积累。当前许多地区偏重旅游和服务业,这并非正确路径,因为它们应服务于工业化。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TFP)。因此,地方县城应聚焦工业化,招商引资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发展的关键和重点工作。
农业发展的思路与方向是农产品要上行,标准和技术要下行。农业发展的核心是实现农产品的网络销售和品质提升,同时将技术和标准传递给农民。农产品需要“标准化”,以满足城市消费者对便捷和体验的需求;农产品上行就会获得产品的溢价、质量的溢价,品牌的溢价,从而获得更高的市场溢价。获得溢价之后将价格信号传递给农民重塑生产端,这包括种子标准化、现代农业技术、机械化生产、产品规格化等环节。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农产品能以更高价格出售,进而影响农民生产行为,推动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升级。
再来看产业兴旺,大部分地方都走过大规模种植+初步加工+龙头企业这条产业兴旺之路,包括一些相对比较欠发达的地区也走过。现在,产业需要向标准化产品和区域品牌转化。这要求与平台进行合作,探讨一套全面的解决方案,因为单个小企业难以在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乡村发展需要一整套方案,而非单一企业能解决。当前最紧迫的是实现农产品上行和标准技术下行。县乡干部的角色是谋划和孕育产业,提供解决方案。而资本的介入是必要的,需要经历一个粗犷的发展阶段,然后逐渐规范和优化。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之后可以进一步规范。到第三阶段就是市场细分,需要出现企业品牌。在这个阶段,企业品牌变得尤为重要。像山东潍坊寿光蔬菜、西湖龙井,都是区域的品牌,没有企业品牌,核心是要开发出企业品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促进农民与合作社的合作,重视产品质量控制,推动质量改进。比如像京东、淘宝这样的大型平台对品质控制有一定的要求,这就倒逼农民通过与合作社合作达到品控要求,从而完成了农业产品的质量改进过程。这就是产业兴旺的第一个路径,通过平台的参与建立企业品牌,同时合作探讨一整套的乡村发展解决方案。第二个路径是加大研发力度,凸显产品个性。这里面包括区域特色、文化特色和产品特色。第三个路径,核心是培育头部企业,孕育企业品牌。以台湾文心兰为例,通过市场细分和品牌建设,文心兰产业实现了显著增长。文心兰通过分级销售(A、B、C、D四个等级),实现了市场细分,这是企业推动市场分析和细分的结果。此外,通过集中多个农户的产量,统一修整和长度,延长花期至20至30天,再销往各地,形成了有效的供应链。大型企业通过全球信息搜集和技术动态,与地方合作社和企业合作,推动了质量改进,实现了产品的标准化和品牌化。通过创新思维和市场经济意识,可以推动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再举一个例子,中国的茶叶品牌众多,传统的销售模式是将茶叶作为礼品进行销售。但现在,随着市场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新的商业模式正在形成,比如将茶叶与奶茶、糕点等周边产品结合,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一个特色生态。茶叶成为连接旅游和地方文化的桥梁,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和体验当地文化的机会,这就不单单是卖茶叶,而是形成一个产业了。之前我们人民大学农发学院和艺术学院合作了一个旅游项目实验,地方政府投入有限,但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农民的积极参与,实验获得了成功。这表明,要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通过培训提升他们的技能,使他们成为乡村发展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即通过培训和参与,赋予农民在乡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最后,我想总结一下,启动新一轮的农民工培训必须与外部产业升级相匹配,同时也要结合招商引资的策略。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乡村发展和农民增收。谢谢大家!